“主动注销”类型私募基金管理人达47家,占比为88.68%
近年来,监管趋严态势不减,私募基金行业加快出清。
1月14日,侨城(北京)创业投资有限公司、金华天映投资管理有限公司、广东景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。今年以来,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达53家,其中,47家私募机构“主动离场”,占比近九成。
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(以下简称“中基协”)官网统计,今年以来截至1月15日,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达53家,相较于去年同期的21家,数量增长超一倍。从注销类型来看,“主动注销”类型私募基金管理人最多,达47家,占比为88.68%;“协会注销”“12个月无在管注销”类型私募基金管理人分别为5家和1家。
对于多家私募机构选择“主动离场”,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卜益力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私募基金行业监管趋严已成趋势,这也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。同时,经过快速发展之后,私募基金行业进入到存量博弈阶段,竞争日益加剧。”
在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看来,相较于头部私募机构,中小私募机构生存压力更大,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私募机构选择“主动离场”。
中基协官网显示,自2019年以来,每年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均在1000家以上。2022年和2023年注销数量迎来小高潮。其中,2022年全年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达2210家;2023年全年累计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更是达到2537家,创下历史新高。2024年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有所回落,达1501家。
付建表示:“私募基金管理人动态退出,有利于私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。一些不良私募机构的退出,有利于减少行业违法违规行为,能够更加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。同时,这也有助于防范和化解私募基金行业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,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。”
卜益力认为,劣质私募机构的出局,有利于提升私募基金行业整体质量,同时也会带动市场资源朝着优质私募机构倾斜,让优质私募机构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。从长远看,私募机构动态出清有助于带动行业朝着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。
